首页>热门攻略>莒南柳编_临沂特产

莒南柳编_临沂特产

时间:2024-09-03 23:23来源:编辑

莒南柳编的基本介绍

柳条,学名白杞柳,当地俗名簸箕柳、南柳。将柳条剥去皮后,通体呈白色,称为白柳条。莒南县西部乡镇的农民擅长用柳条和白柳条编织成上千种筐、篮等制品。

山东省是中国柳编工艺品出口大省,其出口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,而莒南县则占全省柳编出口量的三分之一。因此有“全国柳编在山东,山东柳编在莒南”的美誉。1998年,该县种植柳条面积达2万亩,产量达1200万公斤,柳编产品出口到美国、加拿大、法国、德国、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,出口总额超过1亿元,被誉为山东柳编第一县。

走进柳编之乡,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嫩绿柳条。微风轻拂下,万亩柳田绿波荡漾,景象壮观。更引人注目的是分布在十多个村庄的柳编制品贸易货栈或加工厂。宽敞明亮的大仓库中陈列着上千个品种的柳编制品,其中包括观赏用的各式花盆外套、花篮、吊花篮等,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如纸篓、洗衣筐、提篮、挎篮。每一件都玲珑剔透,错落有致,栩栩如生。走进农户家中,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在编织柳条。不知哪家传来了悠扬的《柳条歌》:“涝洼湿地可发芽,青枝绿叶不奢华……”歌词表达了这里劳动人民对柳条的赞美。实际上,这里的农民就像柳条一样勤劳、质朴、率真。

莒南柳条种植和柳编虽有着悠久的历史,但出口则是近几十年的事。说到出口,不得不提莒南柳编出口第一村——板泉镇的殷庄村。

在那个“以粮为纲”、毁林种粮的六十年代,殷庄的乡亲们悄悄地在老林盘的涝洼地里种上了河畔野生的柳条。或许是因为栽植面积较小,没有引起太多注意,这片涝洼地里的柳条竟茁壮成长。人们编织了簸箕、条筐、菜篮等物品,销售之后换回生活必需品。到了七十年代初期,殷庄的柳编业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。刚从县供销社分离出来的对外贸易组开始组织柳编制品出口,试点工作首先在殷庄村展开。县里派来了老职工王伟和驻进村里,进行样品编织试验。乡亲们的传统手艺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从此,他们的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海外。一件件小巧玲珑的柳编产品不仅为殷庄人也为全县人民争得了荣誉,带来了大量外汇。1983年,县外贸局在板泉镇组织了编织技术现场比赛。全镇有20多个村庄的60多人参赛。殷庄派出的8人全部获奖,其中5人获得一等奖,3人获得二等奖。很快,其他村庄纷纷前来学习,殷庄的姑娘小伙也不负众望,将柳编技艺传授给了兄弟村庄的父老乡亲……

莒南柳编的历史由来

莒南县的柳编历史悠久,相传起源于鲁班的徒弟泰山。泰山是现今莒南县沭河岸边的人,起初跟随鲁班学木匠,但他对柳编情有独钟。鲁班认为他不专心,便辞退了他。然而,泰山却成为了一位出色的编匠,制作的柳编制品比木制品更加精致。鲁班得知后,深感内疚,并赞叹道:“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!”受到师傅的鼓励,泰山更加努力,技艺不断提高,品种花样日益丰富。有一次,皇帝庆寿,当地县官请泰山用柳条编织几件礼物。泰山挑选出最好的柳条,亲手编织出一只精美的高脚盘,盘内摆放了几只青里透红的寿桃和几串晶莹透明的紫葡萄。盘中还巧妙地放置了两枚柳编的钱币,令县官连连称奇。后来,皇帝见到这件珍宝也连声赞叹。从此,沭河柳编名声大噪。

返回顶部